舌下神经-颈袢联合移植治疗重度面神经麻痹专家共识(2025版)

发布日期:
2025-07-31
出处:
中华神经外科杂志,2025,41(07):651-656.
摘要:

面神经麻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及身心健康,其中面神经功能House-Brackmann(HB)分级为Ⅴ~Ⅵ级的重度面神经麻痹患者治疗多需要外科手术干预 。根据病因、病程、严重程度及患者自身要求等不同,外科治疗有多种方式,其中面神经替代移植术应用较为普遍,适用于面神经近中枢端受损,而损伤远端面神经尚完好且面部肌肉运动终板功能正常的患者 。常见的供体神经包括舌下神经、副神经和咬肌神经等,其中舌下神经-面神经吻合术(hypoglossal-facial anastomosis,HFA)应用最为广泛。传统HFA将舌下神经远端完全切断后与面神经颅外段主干行端端吻合 。该术式将舌下神经主干作为面肌再支配的供体神经,具有供体神经纤维量充足、供体与受体神经横截面积相近、解剖部位相邻等优势,对面神经功能恢复疗效确切。但舌下神经的离断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同侧舌肌的功能障碍,甚至引起半侧舌肌萎缩,严重影响患者的咀嚼、吞咽和言语功能。为避免传统HFA的这一缺陷,多种改良术式被先后提出,其中包括,(1)桥接法:即利用游离神经(如腓肠神经或耳大神经)桥接于舌下神经与面神经之间,与舌下神经行端侧吻合以避免其完全离断。但该术式有两处吻合口,且供体纤维数量减少,不仅不利于面神经功能重建,且需要牺牲另一支用于桥接的神经,手术创伤较大。(2)部分舌下神经法:即纵向切开舌下神经后将部分纤维用于面神经吻合,这一术式对舌下神经纤维的损伤较大 [12]。(3)面神经转位法:即通过磨除乳突显露颞骨内的面神经垂直段并将其离断后向下转位,从而可直接与舌下神经行端侧吻合。该术式避免了桥接法的部分缺陷,但端侧吻合同样存在舌下神经供体纤维数量不足的缺点,且磨除乳突也额外增加了手术难度和发生相关并发症的风险。因此,如何对传统HFA术式进行改良,在确保面神经麻痹修复疗效的同时又可避免舌肌功能受损,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。

展开

部分内容仅可在
临床指南app 查看下载

阅读免费指南
发送到邮箱

收藏

分享

评论
提交评论
云日
2025.08.19
回复
指南不错,检验助手里的小工具也挺赞的
/ 没有更多了 /
置顶